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永丰煤矿 门户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永丰煤矿 门户网 门户 查看主题

千年古城魅力锅盔山”/李铁

发布者: admin | 发布时间: 2023-3-9 10:29| 查看数: 622|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转自: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1071210321.aspx


一、锅盔山古城的历史变迁
    早8千年前,鸡东地区就有人类生活的轨迹。鸡东县文物管理所馆藏的地下出土可移动文物和现存地表上的遗迹就可以证实,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鸡东大地上繁衍生息,还开创出了一段时期的“楛矢石砮”文化。
90年代鸡冠山北侧的刀背山发现的“积石冢墓遗址”,出土了“可移动文物”经碳十四测定人类历史年限为8000年左右。鸡冠山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的肃慎人遗址,是我省目前唯一一处新石器时代,大型积石冢墓遗址。该遗址对研究鸡东地区、东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史、民族融合与迁徙,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刀背山遗址的发现把我们鸡东地区的历史又提前了2千年(过去我们一直以“新开流遗址”6000多年为标准,所以刀背山遗址的发现从新改写了鸡东的人类历史年限)。
鸡东地区是东北亚最古老民族“肃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特别是伟大的古老民族“肃慎族”,一度还创造出,早于中原古兵器的“楛矢石砮”文化,并延续了几十个世纪。随着历史发展的推移,肃慎人的称谓也在不断的变化。商朝至秦朝时期称肃慎、汉魏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隋唐时期称靺鞨、宋、辽、金、元、明时期称女真,明末至清代称满洲,简称满族。为什么说,肃慎民族是一个伟大民族。因为,肃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贯穿了整个中国史,也就是说这个民族从未消失过,也没有被其他民族同化过,而且还一统中国数百年。(这个朝代就是清朝)
    鸡东县最为典型的古遗址,永安镇“锅盔山城址”在唐代.渤海时期就是由一支“肃慎民族”的后裔“靺鞨人”修建的具有军事意义的城址,该城址至唐代以后辽、金时期仍在沿用,清代初年被禁封至今。



锅盔山城址历史沿革
想要了解远古时的鸡东这片土地,我们首先要了解鸡东大地从古至今的发展史。
   1、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今鸡东境内隶属燕国辽东郡。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燕国击破东胡,获地千余里,设臵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等郡,东北部地区为肃慎族人生息之地,鸡东地区属辽东郡管辖。
秦代(公元前221—前206年)今鸡东县境内仍属辽东郡管辖。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国兴兵攻燕,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设臵右北平、辽西、辽东3郡,鸡东地区属辽东郡管辖。



    2、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刘邦灭秦,建立汉代封建王朝,仍承秦制。东北地区属东胡之地。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年),在东北地区设臵辽东、辽西、乐浪、玄菟4郡,鸡东地区归玄菟郡。东汉时期属辽东郡所辖。
三国(公元220—280年)今鸡东县境内隶属于魏国昌黎郡。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建都洛阳。疆域在淮河以北的关中、河西地区,西至新疆,北抵朝鲜半岛西北部,鸡东地区属昌黎郡所辖。
西晋时,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东北地区为北燕属地。北魏(386—534年)珪 今鸡东县境内属号室部所辖。
登国元年(386年),北魏拓跋鲜卑首领拓跋珪称帝。439年灭北京,统一北方,与南宋对峙。东北一带勿吉(挹娄称勿吉)发展起来逐渐形成7个部落,即粟末部、伯咄部、安车骨部、拂涅部、号室部、白山部、黑水部、。鸡东地区为勿吉属地,属兴凯湖以西穆棱河流域的拂涅部所辖。
隋代(581—618年)今鸡东境内(锅盔山)属拂涅部所辖。
    开皇元年(581年),文帝杨坚称帝,589年灭陈(南朝国名),统一全国,建都大兴(今陕西省西安市)。游牧于东辽河上游的契丹族分布在牡丹江、松花江流域,黑龙江中下游的靺鞨(勿吉改称)逐渐强大起来,臣服于隋,今鸡东境内仍为拂涅部所辖。
唐代(618—907年)今鸡东县境内(锅盔山)属渤海国东平府伊州所辖。武德元年(618年),唐王李渊称帝。圣历元年(698年),居住在忽汗河(今牡丹江)上游的粟末靺鞨酋长大祚荣,以粟末贵族为主体,联合其他靺鞨诸部和部分高句丽建立震国。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唐廷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改称渤海国。建都上京龙泉府(今宁安县东京城镇),辖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今鸡东县境内属东平府伊州辖地。
五代(907—960年)今鸡东县境内(锅盔山)属契丹国辖下的建州辖地。唐天佑四年(907年),契丹八部选耶律阿保机为契丹族的领袖。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建都临潢(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波罗城)。926年,契丹灭渤海,改称东丹国,对渤海遗民进行大规模南迁。947年契丹改称辽,983年重称契丹国,改皇都为上京,与北宋对峙。鸡东地区隶属于契丹国辖下的建州女真(靺鞨)。
金代(1115—1206年)今鸡东县境内(锅盔山)属上京路速频踟管辖。



通过文献记载,我们可见清晰地了解到,鸡东大地的历史源远流长、延绵不断。
“锅盔山城址”营建史
据文物考古专家考证,永安镇“锅盔山古城”始建于唐代、渤海国时期,是黑龙江省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城址。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由“肃慎族”后裔靺鞨人初建的具有军事防御意义的城址。“古城址”就坐落在锅盔山的顶部,占据了全部山顶斜面。现存遗址古迹有古城墙、古井、古饮马坑。古井、古饮马坑位于城内,古城墙顺山势沿顶部边缘构筑而成。据考古学家实地考古论证,城墙初建时的高度约为4至5米,宽约2至3米,全长1333米,城墙每隔一段距离设有一个马面(炮台),共有十三个。东部建有一座城门,是古城的唯一出入地。城墙的采用垒、插石技术修建而成,其营造形式据有明显的唐代、渤海时期府、州一级城址痕迹。1990年被黑龙江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约926年,辽灭渤海国后,一支数百人“渤海国”靺鞨族残部带领家眷,由上京龙泉府(今牡丹江、宁安)向东逃亡到此,占据了锅盔山。他们之所以选择锅盔山建立军事意义城址,就是看中了锅盔山的地理位置和锅盔山独特的地理环境。锅盔山独立处在一个小平原的中心,就像一个巨人屹立在平原上,站在山顶之上四周方圆百里尽收眼底,而且,锅盔山四周为悬崖峭壁,只有一条可供人马通行的栈道,是一个天然的防御堡垒,为了更好地防御外侵,他们又延山的顶部边沿筑起了一道城墙,初建了这座古城。
根据在锅盔山城址内出土的文物可以证实,这支靺鞨民族为了生存为了保护家园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一次次的化险为夷,其后不断地发展壮大,逐渐修筑成了一个具有府洲一级军事防御意义的城址,并且一直延用到辽金时期。



二、清灭金后实施长达200多年的封禁政策对锅盔山文物古迹的影响
东北地区作为清王朝爱新觉罗家族的龙兴之地,是满族统治者关注的重点区域,也正因此,清朝政府将东北地区与关内其他省份地区区别对待,实行完全不同的管理制度,使东北边疆处于较为特殊的地位。这种特殊的管理制度,就是封禁政策。
    封禁东北是清朝政府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清朝政府对东北实行的主要政策。它实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政治军事、经济及其他社会因素等方面分析。为了严格执行“禁关令”,从顺治年间开始,清朝政府不惜代价于东北境内分段修筑了一千多公里名为“柳条边”的篱笆墙,也称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至康熙中期完成。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为“老边”;自开原东北至至今吉林市北的为“新边”。边墙以东的满洲严禁越界垦殖,边墙以西则作为清朝的同盟者蒙古贵族的驻牧地。
    通过封禁禁止汉人进入蒙人区。于是,形成满、蒙、汉三族分区居住的局面,达到民族隔离、防止各族相互勾连的目的,从而防止对爱新觉罗家族统治的动摇。为了保存满族固有习俗,防止受到汉族的影响,“不复有骑射本艺”清朝统治者将东北地区视为“国朝根本重地”,封禁东北的初衷也是为了维护清朝在东北的各方面利益,维护清朝统治者的尊严,保持“龙兴之地”的神秘感。
    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封禁,虽然,封禁政策限制了东北地区的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在客观上,保护了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从现代意义上讲,清政府的封禁对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草原、森林、古遗迹等也起到了保护作用。也使遗存在东北土地上的文物古迹大部分得以保存,其中,锅盔山城址历经千年之所以保存完好,是和清朝禁封政策分不开的,封禁禁止了鸡东地区人类活动,也就没有了人为的破坏。所以才使得“锅盔山城址”历经千年但仍然保持它的历史原貌。因此,通过锅盔山城址留给我们的信息,对我们研究1200年前的历史起到了宝贵的实物证据,同时也为鸡东留下了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宝贵的古代文化遗产。



锅盔山印记
李 铁
靺鞨古城一千年,
屹立锅盔山之巅。
唐代渤海繁荣地,
辽金过后断炊烟。  
    锅盔山其实就是一部厚厚的词典,挺拔天地,粲然四季,垂范千古,启迪万物,让我们读了千年而读之不完,这就是锅盔山给予我们的厚重酬报。

最新评论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黑龙江省永丰煤矿民办网 ( 香港服务器无需备案  

GMT+8, 2023-9-21 17:44 , Processed in 0.07231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黑龙江省永丰煤矿民办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