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时期,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中就已经蕴含了煤炭,它们静静地在地下沉睡着。如今它们被大规模挖掘出来,为我们发光发热。 在以煤炭作为我国基础能源的这个时代,国家对煤炭产区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建设,醒来的煤炭也对国家经济发展起到过无与伦比的支撑作用。与此同时,一座座城市因煤而兴盛起来。煤炭城市的崛起和繁荣,不仅造福了一方子民,也使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为城市发展史留下流光溢彩的隽永篇章。 但是,因煤而生、因煤而兴的这些城市,必然面临无煤的尴尬,这是迟早的事!一座城市的转型,绝非变道行车一般轻而易举。作为直接关联方或者说是关键当事人,煤矿或者说是曾经的煤矿,转型更是谈何容易! 新中兴的希冀 时光不仅记录了历史,也留下了真情。 已是古稀之年的孙业元,是原枣庄矿务局枣庄煤矿(现名为山东能源枣矿集团新中兴公司)采煤四区的一名采煤工。 1958年参加工作的孙业元,始终工作在采煤工作面,50多年来,他见证了这个煤矿的兴衰。 提起当年如何生产,孙业元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他说,枣庄煤矿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老矿,煤层薄,工作面矮,加上当时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条件特别艰苦。工人们只能把矿灯挂在腰上,趴着作业,劳动强度非常大,煤矿工人在井下经常跪着攉煤。 退休后的孙业元当上了小区的义务治安联防员和卫生清洁工,他几句话概括了自己的退休生活:“早收听,晚收看;书是友,报是伴; 献余热,度晚年。” 从这位到了晚年依然想着发挥余热、奉献矿区的老矿工身上,能够感受到煤矿不仅伴随他度过了美好的青春年华,更给予他无限的情怀。 与孙业元50多年的煤矿生涯相比,如今的新中兴公司见证了更多的风云变幻,而煤城枣庄经历的则更多。 枣庄地区的采煤历史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的南北朝。隋朝年间,就有了文字记载。14世纪中叶,明朝诗人满碧山的诗句“磨塘山欲尽,煤井地皆空”,足以显现枣庄地区当时民间采煤业的可观规模。1740年,山东巡抚朱定元奏准“大力开办山东诸县矿业”,枣庄地区的民间采煤业得以兴盛。清朝“洋务运动”时创办了“山东峄县中兴矿局”。中兴矿局与当时的开滦、抚顺齐名为中国三大煤矿。 新中兴公司是在原枣庄煤矿的基础上改制重组的股份制企业,其前身是始建于1878年的中兴煤矿公司,名列中国近代十大矿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以煤炭为主导产业,集铁路、航运、机械加工制造、发电等于一身的民族股份制企业,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以煤炭生产为主导,煤炭资源必然成为煤矿命运的主导。 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有着百年开采历史的枣庄煤矿于1999年6月实施关井破产。几辈人赖以生存的煤矿随着戛然而止的天轮结束了它产煤的历史使命。 煤矿给了孙业元这样的煤矿职工无限的关于煤的情怀,同样也给了枣庄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在新中兴公司130多年的历史中,曾发行过中国历史上第一只股票,中兴公司时期使用的矿灯、手摇计算机、营业写真百图等已经成为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代表着煤城枣庄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见证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史。 枣庄煤矿关井破产实施重组,取名新中兴。这不单纯有历史传承之意,更凝聚了枣矿集团职工的企盼,代表他们对自己对企业前程的希冀。 新中兴的容颜 煤矿发展给城市带来繁荣时,得到了很多的赞誉;煤矿衰落给城市带来伤痛时,得到了更多的诟病。 很多煤矿的转型,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自身的前程,还有煤城的前程。这是因为煤矿与煤城关系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流转,“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关系,已经变为共生共兴。煤矿“转”不好,会拖城市发展的后腿;煤城“转”不好,就没有煤矿转型的更有利的区域环境。 黑脏乱差,如今正从很多人的煤矿记忆中悄然消失。即便是新中兴公司这样关井没几年正艰难转型的企业,形象也让人欣慰。 新中兴公司的前身为枣庄煤矿,历史长,人口多,大多数职工老少几代人生活、工作都在矿山,生产、生活区域密不可分。 枣庄煤矿破产时拥有职工住宅7118套,居住人口约2.4万,居住范围几乎遍布整个枣庄老城区,辐射面积约占据枣庄老城的三分之二。 鼎盛时期处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枣庄煤矿,因为后勤方面欠账太多,矿区是枣庄市城区脏乱差的典型。矿区人口众多,居住拥挤,私搭乱建现象十分严重。职工住的是低矮潮湿的破旧房,出门走的是曲折蜿蜒的泥土路。 新中兴公司组建后,为了改善职工、家属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先后改建治理了同仁、东井、北井、渴口、惠工村二区、八区等社区,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工作,开发建设了同仁北里和东花园一期、二期,1400余户职工家庭搬进了新居。东花园(八大家)三期900余户棚户区改造正在建设中。同时,新中兴公司还利用西木场闲置的土地建起了100套廉租房,为低收入家庭带来了福音。 此外,新中兴公司每年投资近千万元对各社区内的供暖、供水、道路、基础设施、健身器材进行改造,彻底改变了过去黑脏乱差、破败不堪的面貌。 当然,新中兴公司最重要的职责是转型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持续的生产,生活条件也不可能得到改善。 新中兴公司成立以来,从破产初期仅有的5个厂(网)点,发展到现在拥有19个子公司和分公司,业务涉及煤炭生产销售、机械制造、维修、薄膜按键、注塑、生物质能源、化工产品、建筑建材、房地产开发、劳保用品、服装加工、矿井水处理和加拿大森林资源采伐及原木和木材的加工销售。 新中兴公司转型的产业是分散多向的,这有利于平稳推进,这样的探索方式也有利于发现新的增长点。 新中兴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分公司采用机械冲压生物质致密成型技术,发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他们以锯末、农作物秸秆、木屑等作为原料,经过机压成型,用窑火焙干烘烧出一种新型燃料——木炭,该产品密度大、体积小,可燃性好,发热量高,高于同类产品行业标准,具有节能、环保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烧烤、火锅、取暖等生产和生活中。在2008年北京林产品博览会上,该产品得到了众多专家的肯定。该公司生产的木炭属国家大力推广的项目,目前市场需求量大,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老甘霖”的信心 在枣矿集团,目前与新中兴公司同走转型之路的还有甘霖实业公司,其前身为甘霖煤矿。 甘霖煤矿位于枣庄市薛城区,是目前枣庄管辖区内距离市中心最近的一个煤矿。 甘霖煤矿是一个有50多年开采历史的老矿,1958年建成投产,1987年注销生产能力,其间共生产原煤近2000万吨。 甘霖煤矿注销生产能力后,2004年7月通过优良资产剥离、移交企业社会职能,改制为甘霖实业公司,走上了二次创业之路,企业总收入逐年回升。如今,不仅破产时下岗的800多名职工全部重新上岗,还先后为集团内部和社会上安置上千人。 近几年,甘霖实业公司无新井接续,老矿井还在排水,因为如果不继续排水,将会造成周边20多个小矿井无法生产。排水的费用1年就达2000多万元。 甘霖实业公司开发的非煤产业如今是经济支柱。 甘霖实业公司在原有宏光经贸公司的基础上,吸引外来投资和技术,组建了山东宏源净化器公司、枣庄市宏光涂业公司、枣庄市宏顺达塑业公司,建起了长毛兔养殖场,建成了机械加工、油漆化工、支护劳保、建材、养殖等多业并举的非煤产业基地。 这个基地产业很多,寄托着甘霖人的希望。 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旧俱乐部,现在是中外合资的皮鞋厂。车间主任说:“刚开工就接到温州皮鞋订单6万多双。” 俱乐部大院里,还有新建的两座厂房,是他们与美国环球公司合资的牛仔服装厂。车间内176台电脑控制的全自动缝纫机、红外线瞄准打扣机等设备,在能缓解操作工疲劳的冷光灯映照下格外抢眼。 甘霖实业公司的养兔场、养猪场、高分子管厂、节能灯厂、木器厂、汽车滤芯厂……都是用旧厂房、旧办公楼改造办起来的。 目前,养兔场里饲养着1.8万多只长毛兔和100多个品种的“西施”、“熊猫”等宠物兔,最贵的一只可以卖到上千元。 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甘霖实业公司建成了国内首家兔绒被生产厂,并注册了“卡珞丹”商标。经中国纺织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测试中心的质量检测,他们生产的兔绒被的保温和稀释性能是羊绒的4倍、棉花的7倍,产品供不应求。该厂有两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在实践中探索的兔绒被生产标准已申报全国行业标准,将被列为“国标”。另外,甘霖实业公司新上马的皮草、马甲等加工项目,延伸了兔绒被的加工链条,提高了兔绒被的附加值。 甘霖实业公司还建造了一座日产沼气120立方米的沼气站,将兔粪、猪粪变污为宝,用来制沼气,作为职工食堂的新燃料,每年可节省燃煤720多吨,节省资金50多万元;沼气池产生的沼液、沼渣成为公司生产有机蔬菜的营养液;沼气还成为养兔场照明、取暖的新能源。 在甘霖实业公司,所有道路的两侧、闲置的边角空地,都种上了蔬菜和石榴、桃、柿子树等,既增加了收入,又美化了生产、生活环境。 甘霖实业公司绿化园林工程公司在枣庄郊区建设了占地近3公顷的花卉苗木基地,种植了品种繁多的花卉,有山茶、杜鹃等。通过土地置换,他们还建了高标准蔬菜大棚和简易蔬菜大棚13个,种植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该公司每年可采摘各类蔬菜3万多公斤,出售花卉3660余盆。这些蔬菜除供应职工餐厅外,还进入了枣庄的超市。 不仅如此,甘霖实业公司还生产高分子PVC制品,作为钢材、木材的替代品,有7种产品获国家专利,产品畅销陕西、湖南、贵州等14个省,成为非煤支柱产业;生产的三基色节能、环保灯成为市场新宠,甘霖实业公司可生产矿用、民用两大系列100多个品种的产品。目前,该公司生产的节能灯已走出国门,被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出口及大型加油站;该公司生产的汽车漆、工程漆、民用调和漆和乳胶漆等系列高档环保油漆,被批准为“山东省著名商标”,70%的产品销往省外市场,成为国内4家汽车公司的专用高档漆。 甘霖实业公司的一位老员工曾经写道:如果你是“老甘霖”,你会对甘霖矿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怀有深深的记忆。那是你成长的地方,数不尽的悲欢离合,数不清的理想憧憬,都发生在这片土地上,使你无论何时都会对生活抱有信心,相信明天会更美好。 能否找回当年的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枣庄是老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时代,从枣庄调拨出去的煤炭多达4亿吨,当时从山东调拨出去的40%的煤炭是从枣庄调拨出去的,主要供应江苏、浙江、上海等地,这些地方超过50%的煤炭来自于枣庄。上世纪80年代初期,江苏的乡镇企业是靠枣庄的煤炭支撑起来的。 但现在,枣庄要做的是华丽转身。 枣庄市委书记陈伟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了枣庄的转型情况,讲了面临的困难。 陈伟说,上世纪90年代后期,枣庄的煤炭资源开始枯竭,带来一系列问题。面对煤炭资源逐步枯竭的严峻形势,2008年枣庄确立了城市转型战略,着力打好以煤炭精深加工为突破口的工业转型战役、以台儿庄古城重建为突破口的服务业发展战役、以棚户区改造为突破口的新型城镇化战役“三大战役”,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枯竭了,产业就在衰退,但新的产业还没有培植起来,而且资源枯竭型城市新产业的培植非常难,所以说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不仅是我们中国的难题,也是国际性的难题,迄今为止还没有很好的破题方法。 陈伟说,德国的鲁尔被公认为现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比较成功的一个样本。他查了前几年的数据,鲁尔在二战时期是德国最发达的地区,相当于我们中国的上海,它资源枯竭了以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城市转型,德国政府给予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配置了产业,像航天、机械等,同时又配置了5所大学。就是在这样强有力的支持下,鲁尔转型了30年,经济增长速度仍然低于德国的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它的失业率高于德国平均水平的3个百分点。这说明鲁尔并没有找回当年的辉煌,也可以说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转型问题。 作为典型的2个转型企业,新中兴和甘霖实业在探索、在前行,放眼前程,能否找回当年的辉煌,成为煤城枣庄的转型明星,在他们的持续努力中,只有静待时间的检验。
作者:记者 王姿晴 孙晋勇 中国煤炭报
|